台灣最大的出口產品:食品和飲料

  • Post category:部落格

台灣最大的出口產品:食品和飲料

台灣食品業從30~40年代開始萌芽,50~80年代食品加工技術逐漸成熟加上較為完善的品管及認證制度,台灣的罐頭食品得以大量外銷至海外市場,其出口值更一度是全球之冠,然而,隨著新興國家陸續建立起自己的輕工業體系,更低成本的生產食品再加上高關稅,使得台灣的產品缺乏價格競爭力,面對如此窘境台灣的食品業者該如何突破?

再加上,這幾年新冠疫情爆發,台灣食品業也必須面對不少挑戰,用餐場景的改變、飲食習慣的調整,疫情不僅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拉開了人與食物的距離,食品業者們需要對此作出相對應的策略,像是加快建立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增加多條銷售渠道將是未來食品業的大勢所趨。

全球各地由於2020年1月新冠疫情的爆發,紛紛停工停產、限制人貨往來,影響各行各業,而食品業在疫情期間所受到的衝擊相較其他產業小,因為飲食關乎民生基本需要,不過,食品廠商仍須面對其他挑戰,包括原物料上漲、運輸成本增加甚至是消費行為改變等等。

根據台灣經濟部數據顯示,食品業占整體製造業產值比重約4.8%,是台灣第八大製造行業,而在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台灣的食品及飲料製造業產值約為6,303億元新台幣,於2020年增長至6,340,漲幅為0.59%,到了2021年,雖然5月時台灣再度爆發疫情,但食品行業依然穩定增長。在全球遭受疫情肆虐之際,台灣食品業整體產值仍可保持增長,是因為台灣疫情相對緩和,即使外需市場萎縮造成食品出口於2020年收縮9.88%,食品廠商業者的經營策略也轉為保守,但本地市場需求仍然旺盛。

疫情持續蔓延,許多餐飲業者由於防疫措施而無法正常營業,造成食品供需出現變化,以往供應餐廳的食品,更多流向了超市和外賣商店,許多食品消費者從實體消費轉向網店採購,因此這場疫情也促使食品業進行改革與創新。

美國食品業知名媒體Food Manufacturing分析疫情對業界造成的影響,提出供應鏈必須更具彈性靈活,避免突發事件影響供應鏈,並且需要因應消費者環保意識增加,品牌必須與環保和綠色能源結合,如:減少包裝材料、改變材料的本質,才能提升顧客的忠誠度,再者,消費者的滿意度通常與食品新鮮度成正比,因此貨物運送時間縮短是關鍵,為此廠商將逐漸引入區塊練技術,達到去中心化,追求縮短物流時間,因此拓寬銷售渠道以及縮短物流時間,將會是未來食品業的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