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眼中的珍珠奶茶

  • Post category:部落格

珍珠奶茶,簡稱珍奶,又稱波霸奶茶、泡泡茶,是1980年代起源於臺灣的茶類飲料,為臺灣泡沫紅茶、粉圓茶飲文化中的分支,將粉圓加入奶茶中,也有珍珠紅茶、珍珠奶綠等變種,由於口感特殊,所以受到廣大的歡迎與回響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飲品,並從臺灣流行至世界各地,在外國人眼中的珍珠奶茶又是什麼樣的呢?

不同名稱的珍珠奶茶

早期只有珍珠奶茶一種稱呼,1988年臺南市海安路一家叫「草蜢」的小販,以當時女星葉子楣身材為靈感,將珍珠奶茶改稱波霸奶茶。造就日後在南臺灣日漸產生波霸指大粉圓、珍珠指小粉圓的說法。隨著南臺灣連鎖店至北部展店,此種分類亦因此漸被部分台灣人接受。

在臺灣以外也常見波霸「BOBA」或「Bubble」這名詞。起因是1980年代末到北美洲的台裔新移民仍以「波霸奶茶」作號召,加州各地因此如雨後春筍般出現「BOBA Tea House」、「BOBA Planet」、「BOBA World」等等茶坊,現時非台裔居民依然以「BOBA」或「Bubble」來代稱珍珠奶茶。他們會用英語向櫃檯的服務生說:「Give me latte, and add some BOBA in, please.」,「波霸」亦已成為粉圓的代名詞。

除次之外在國外珍珠奶茶還有很多不同稱呼,例如:珍珠豆奶、珍珠奶昔、珍珠茶、黑珍珠茶、大珍珠茶、波霸茶、波霸冰茶、奶茶、莫米奶茶等等。

珍珠奶茶的歷史與文化

珍珠奶茶是始於近期的飲料,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最早出現於台灣。各種各樣的人聲稱最早發明了這種飲品,但很快珍珠奶茶就從台灣傳到其他亞洲國家,並傳至歐美各國。2012年,麥當勞開始在德國和奧地利供應珍珠奶茶,由此可以看出這種飲料的傳播程度以及受歡迎程度。

珍珠奶茶的海外市場最先推廣的對象是同樣有著類似茶飲文化的漢字文化圈。1990年代,珍珠奶茶登陸香港,臺灣的連鎖手搖飲料店快速地在香港各區開業,譬如休閒小站、快可立等。同時珍珠奶茶傳入中國大陸,並迅速打響知名度,成為最暢銷的飲品,在年輕群體中尤為受歡迎。日本約從2018年起掀起珍珠奶茶的熱潮,相對於臺灣的平民飲品印象,珍珠奶茶在日本被定位為時尚飲品、且價位較臺灣為高。由珍珠奶茶所衍生出來的嚼珍珠(タピる)一詞更榮獲日本2019年,第36屆新語、流行語大賞第四名。珍珠奶茶在部分國家地區的發展成功,也被認為是臺灣手搖飲料店進軍世界的象徵。

1990 年代,台灣移民開始在加州的台灣餐館引入珍珠奶茶。許多手搖飲連鎖店在 1990 年代末和 2000 年代初出現,將台灣的珍珠奶茶趨勢帶到了美國。在亞裔美國人社區中,珍珠奶茶以其俗稱“boba”而廣為人知。隨著珍珠奶茶在美國的流行,珍珠奶茶逐漸變成亞裔美國人的一種文化認同。這種現像在 2013 年發布的美籍華裔兄弟 Andrew 和 David Fung 的音樂視頻“Bobalife”中被稱為“boba life”。 Boba 象徵著亞文化,亞裔美國人作為社會少數群體可以將自己定義為, “波巴生活”反映了他們對文化和政治認可的渴望,同時也被貶低地用在boba Liberal一詞中。

珍珠奶茶的變體

台灣早期的珍珠奶茶誕生於泡沫紅茶店,多半強調奶茶必須新鮮現搖。自從連鎖式珍珠奶茶出現後,為了口味管理與加快供給的速度,不少連鎖店改用事先調好的濃縮奶茶,以奶茶粉或奶茶濃縮液的形式發送到連鎖店,在店內加水稀釋即可成為基本的奶茶,再依照客人的需要另外加入奶精及其他調料。

珍珠奶茶流傳到國外後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變體,除了常見括紅茶、綠茶、烏龍茶以外,也會混和其他的飲料,例如起源於香港的鴛鴦由紅茶、咖啡和牛奶組成,其他種類的飲料包括混合茶飲料。這些變化通常要使用冰淇淋混合,或是含有茶和水果的冰沙,也有也有不加入牛奶或是奶製品的版本,只是單純的茶飲加入珍珠等配料。

珍珠奶茶的配料

不論是在台灣還是國外珍珠都是最常見的配料,珍珠的顏色會因為木薯粉混合的比例而異。大多數珍珠是由紅糖製成的黑色。

除了珍珠以外也發展出許多不同的配料,形狀也不再侷限在球體,像是小立方體、星形或長方形條的椰子凍、魔芋、不同口味的果凍。紅豆、綠豆沙、蘆薈、布丁、仙草和西米露等台灣刨冰的典型配料在國外的手搖飲品店也被視為珍奶的配料,讓珍奶增添不同的風味和質地。

在國外最流行的配料爆破波霸是一種裡面有果汁或糖漿的球體,與經典有嚼勁的波霸珍珠不同爆破波霸一咬就會破裂類似於果汁版的鮭魚卵,常見的口味包括芒果、草莓、椰子、奇異果和哈蜜瓜。部分國外的飲料店也會提供放置於頂部的配料例如鮮奶油、各式風味糖漿、奶蓋、冰淇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