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食品的優勢:品牌、產品、食品、配料等

  • Post category:部落格

大眾對於台灣飲食的印象是物美價廉的小吃,相對便宜的人力、原料、食材,口味豐富創新,菜色、氣氛等也都是值得炫耀的台灣特色。最具體的例子就是夜市小吃,琳瑯滿目又獨樹一格的攤位、放鬆自在歡樂氣氛,成為了台灣飲食主要的風景。

什麼是台灣味?

對外國人來說,台灣料理多元且模糊,不像法國菜、日本菜、泰國菜清楚且鮮明。台灣歷經荷蘭、日本、中國等各國飲食文化的衝擊與融合,形成了各流派的菜系。台灣飲食多元,卻缺乏故事,唯一成功之作的只有台灣牛肉麵節。

隨著飲食全球化、速食化,大眾的口味也逐漸習慣食連鎖店裡的漢堡薯條,如果無法瞭解食材本身的美味,就更加無法了解其中的價值,不了解絕佳的食材是需要土地、氣候的搭配、農夫的勤作才能孕育,最後的飲食消費都會變成價格戰。

台灣食品的4大優勢

1.豐富多元的台灣美食

台灣歷經的歷史與多元文化使台灣的飲食變的多元,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料理,各國飲食文化的衝擊與融合,多元的料理可以更好的滿足不同口味的大眾,從原有的料理基礎上做出差異化與創新是推廣國際的優勢。

2.深耕國際

台灣小吃深耕國際多年,鳳梨酥、刈包、珍珠奶茶都是享譽國際的台灣小吃,台灣特色料理也逐漸在國際上嶄露頭,2022年亞洲50大最佳餐廳台灣入榜2家,2021年入榜3家,可見新一代年輕主廚投入餐飲界所做的努力。近年來日本、美國都出現很多台灣特色餐館與知名連鎖品牌,相信不久後台灣料理也可以在國際間站穩腳跟。

3.飲食主流-當令在地

全球氣候變遷,世界知名的主廚及其協會提出減少碳排放,提出飲食的未來主流,尊重當地文化及強調在地食材。台灣相較星、港、韓等亞洲國家的優勢就是在地食材,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一流的農作及改良技術,台灣蔬果是非常優質的食材,抓準當令在地的飲食主流讓國際注意到我們的優勢。

4.食品安全

台灣美食在中國大陸享有較高的品牌價值,因為中國消費者相信台灣的食品安全。幾年發生食安風暴之後,各國對台灣食品進口的管制法規變得更嚴格。台灣業者在國內外設廠,最基本的是要建立良好的產品供應鏈,原料管理優化、提升品管能力以及維持物流穩定暢通,才能確保外銷產品的質量。

B2B業者亞洲食品界的隱形冠軍

台灣食品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加工技術逐漸成熟有完善的品管及認證制度,食品製造業的系統化,使得台灣製造(MIT)的品質領先亞洲他國,部分業者在90年代開始拓展海外業務,除了廣大的中國市場,足跡也遍佈東南亞乃至歐美地區。

想要打進國際市場有2種主要銷售模式:
1.一般的外銷:公司直接對外出口,或由國外的經銷商、代理商等中間機構將商品售出。
2.到當地設廠:成立分部(或子公司)作為國內業務的延伸,從生產、銷售以至服務都在當地進行。

台灣著名的統一企業在中國、印尼、越南各地區建立生產基地與營銷網路。連鎖餐飲業的成績也分常亮眼,在世界各地都有相當不錯的發展,以85度C為例,截至2018年6月,在美國的店數已達到44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B2B(business-to-business)的食品廠商也登上國際舞台,一般的消費者可能不太認識這些廠商,但他們的產銷規模可以堪稱亞洲食品界的隱形冠軍,佳美食品工業專門製造蔬果原汁,在全球都有合作廠,台灣大部份的蔬果原汁都是由佳美食品供應,客戶包括統一和義美等大型飲料製造商,更銷售到韓國、日本和新加坡等亞洲國家。